“堅持健康第一,實施學校體育固本行動。嚴格執行學生體質健康合格標準,健全國家監測制度。除體育免修學生外,未達體質健康合格標準的,不得發放畢業證書。開齊開足體育課,將體育科目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。科學安排體育課運動負荷,開展好學校特色體育項目,大力發展校園足球,讓每位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。廣泛開展校園普及性體育運動,定期舉辦學生運動會或體育節。鼓勵地方向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公共運動場所。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,鼓勵體育社會組織為學生提供高質量體育服務。精準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。健全學生視力健康綜合干預體系,保障學生充足睡眠時間。”
這是日前中共中央、國務院下發的《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中,“堅持‘五育’并舉,全面發展素質”部分,針對“強化體育鍛煉”的具體表述。
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,是已經提了數十年的目標。但在過往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,“體美勞”大都要讓位于文化課學習,初三、高三畢業升學班進行“非文化課學習”,甚至還會被指摘“不務正業”……但事實果真如此么?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連續多年下降,中學生近視率持續飆升,青少年脊柱側彎率觸目驚心,此番種種,大都與體育鍛煉時間不足,缺少科學有效體育指導有關。《意見》強調“‘五育’并舉”,就是希望打破過去“唯分數論”的考量機制,讓青少年學生在智力強起來的同時,德、體、美、勞也無一不強,無一不精,成為真正意義上全面發展,沒有缺項的“五星戰士”。
在這一過程中,體育的作用至關重要。薩馬蘭奇說,體育是唯一能將人類所有共同語言融合在一起的“世界語言”。兩個來自不同城市、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的人,在觀看、參與體育比賽時,往往能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,短時間內就有可能從陌生人成為朋友和知己。這就是體育的魅力,而這也為“體育+”,體育向其他領域的延展提供了可能。
以德育為例,體育中的規則意識、團隊合作、競爭觀念,其實就是人類美好品質在賽場上的濃縮,很多在課堂上難以說清道明的事情,到了運動場上一目了然。
至于美育,體育本身就是創造美、發現美的過程,如今不少學校也開展了諸如設計體育海報、出版體育報刊、攝影繪畫體育瞬間的活動,就是體育和美育結合的具體實踐。
說到勞動,很多人可能很難將體育和勞動劃等號。但實際上,上世紀50年代,我國就曾制定《準備勞動與保衛祖國體育制度》,即《勞衛制》,當時幾乎所有青少年學生都以參與勞動,進行軍事體育鍛煉為榮,并努力取得達標證書和獎章。盡管《勞衛制》已經發展為《國家體育鍛煉標準》,但體育和勞動還是有先天的聯系。近期,也有不少學校在嘗試體育和勞動和結合,通過勞動游戲的介入,激發學生參與勞動、掌握勞動、喜愛勞動的積極性。當然體育最重要的,還是為各項勞動提供了身體基礎,沒有健康體魄做支撐,相信任何勞動都是開展不下去的。
而這其實正是“勞動+”可以“+”出無限大的邏輯根源,因為身體不但是革命的本錢,更是人類所有活動的基礎。有時候最被我們忽視的,往往是至關重要的。
2023年05月12日
2023年05月12日
2023年05月12日
2020年07月27日
2020年07月27日